掌握獲利關鍵:從金融商品到企業稅務的盈虧計算指南

在瞬息萬變的財經世界中,無論您是初入市場的投資新手,或是尋求精進的資深交易者,乃至於肩負企業經營重任的領導者,精準的「盈虧計算」無疑是您理解市場脈動、評估財務表現的核心技能。這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數字遊戲,更是您做出明智決策、規避潛在風險的羅盤。想像一下,當您駕馭一艘航行於汪洋中的船隻,若無法精確計算航行距離、燃料消耗與貨物價值,您又如何能安全抵達彼岸,甚至滿載而歸呢?

一艘船在金融的海洋中航行

本文將帶領您深入探討「盈虧計算」在不同財經領域中的多元面向。我們將從個人金融投資的核心,如股票、股指期貨與期權的複雜交易情境,逐步延伸至企業經營的關鍵指標「盈虧平衡點」,最終觸及公司稅務處理中至關重要的「盈虧互抵」策略。透過我們循序漸進的解說,您將全面掌握財務運作的精髓,為您的投資或企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同啟程,揭開盈虧計算的神秘面紗,邁向更穩健的獲利之路。

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三個核心概念:

  • 盈虧計算對於投資決策的重要性。
  • 如何運用盈虧計算在實務中降低風險。
  • 企業盈虧平衡點的策略規劃。
財務指標 定義
盈虧計算 評估投資或經營是否獲利的過程。
盈虧平衡點 企業無利潤也無虧損時的銷售量或銷售額。
盈虧互抵 合併後公司如何利用虧損來抵減應繳稅額。

股票盈虧計算:入門與實務考量

對於大多數投資新手而言,股票交易是進入金融市場的第一站,而股票的「盈虧計算」則是您每日面對的課題。股票盈虧,顧名思義,便是因股票價格變動所產生的收益或損失。它的基本概念看似簡單,但若要精準反映您的實際獲利或虧損,就必須考量到所有的交易成本。

那麼,基本的股票盈虧是如何計算的呢?最核心的公式是:

  • 股票盈虧 = (當前股價 – 買入股價) × 股票數量

舉例來說,如果您以每股 100 元買入 1,000 股某公司股票,當前股價漲到 110 元,那麼您的帳面盈虧便是 (110 – 100) × 1,000 = 10,000 元。這是一個正向的盈利。反之,若股價跌至 90 元,則您的帳面虧損為 (90 – 100) × 1,000 = -10,000 元。

然而,這只是「帳面盈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浮動盈虧」。您必須將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交易成本」納入考量,才能得到實際的「淨盈虧」。這些成本通常包括:

  • 佣金 (手續費):買賣股票時支付給券商的費用,通常按交易金額的一定比例收取。
  • 印花稅:在台灣,賣出股票時需支付的稅費,按成交金額的一定比例徵收。
  • 證券交易稅:買入或賣出時可能產生的稅賦。

這些看似微小的費用,日積月累下來,對您的實際獲利影響甚鉅。因此,我們建議您使用表格詳細記錄每一次的買入成本與賣出價格,並將所有交易費用清晰列出,這樣才能對您的「淨盈虧」有最真實的掌握。您是否曾因為忽略這些細微成本,而讓預期的獲利打了折扣呢?精準計算,是您邁向成功投資的第一步。

交易項目 金額 (元)
買入股價 100
賣出股價 110
交易成本 5

股指期貨盈虧計算:多樣情境的剖析

相較於股票,股指期貨的「盈虧計算」顯得更為複雜,因為它涉及了合約乘數、保證金制度,以及更為關鍵的「結算價格」與「持倉時間」。股指期貨的盈虧計算不僅僅是買賣價差,更受到每日結算制度的影響。理解這些細節,是您掌握期貨交易風險與收益的基石。在台灣,我們熟悉的台指期便是股指期貨的一種。

股指期貨的盈虧計算核心在於「點值」「合約乘數」。例如,台指期一點價值台幣 200 元,這就是它的合約乘數。當指數波動一點,您的盈虧就代表這個點值。

由於期貨市場採行每日結算制度,您的盈虧會根據您開倉與平倉的時間點,以及是否跨越交易日,而區分為四種主要情境。這四種情境決定了您的「浮動盈虧」與「平倉盈虧」如何精確計算。掌握這些計算邏輯,是您進行期貨交易時不可或缺的專業知識,也是期貨風險管理的核心。

準備好深入了解這四種情境了嗎?透過具體的計算方式,您將能更清晰地預估並管理您的期貨部位盈虧。

股指期貨盈虧情境一:當日開平倉的即時收益

這是最直接且常見的股指期貨交易情境,特別適用於短線或當沖交易者。當您在同一個交易日內,完成股指期貨的開倉與平倉動作,其「盈虧計算」相對單純,它反映的是您在當日市場波動中,透過買賣價差所實現的立即性損益。

這種情況的計算公式是:

  • 盈虧 = (賣價 – 買價) × 手數 × 合約乘數

讓我用一個例子來幫助您理解。假設您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交易台指期:

  • 您在指數 17,000 點買入 (開倉) 1 手台指期。
  • 同日,您在指數 17,050 點賣出 (平倉) 1 手台指期。
  • 台指期的合約乘數為每點 200 元。

那麼,您的盈虧計算會是:

  • 盈虧 = (17,050 – 17,000) × 1 手 × 200 元/點
  • 盈虧 = 50 點 × 1 手 × 200 元/點 = 10,000 元

此時,您已經實現了 10,000 元的獲利。這種計算方式是「平倉盈虧」的一種,它代表資金已實際入袋或扣除。當日開平倉的策略,追求的就是即時的市場反應與快速的資金周轉。您是否也曾體驗過當沖的刺激與迅速獲利呢?這背後的「盈虧計算」邏輯,就是如此清晰明瞭。

股指期貨盈虧情境二與三:跨日持倉與結算的動態

期貨市場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每日結算制度,這使得跨日持倉的「盈虧計算」變得更加動態與複雜。當您的期貨部位從一個交易日延續到下一個交易日,您的帳面損益將不再僅僅由開倉價決定,而是與每日的「結算價」緊密相關。這也引出了「浮動盈虧」的概念,它反映了您尚未平倉部位的即時價值變動。

情境二:今日開倉後未平倉,轉為持倉

當您在今日開倉了一個股指期貨部位,但在交易日結束前並未平倉,這個部位將自動轉為隔日持倉。此時,您當日的盈虧將根據「當日結算價」來計算,而非當前市場價格,因為結算價是交易所用來計算保證金和盈虧的基準。

  • 盈虧 = (當日結算價 – 買價) × 手數 × 合約乘數

舉例:您今日以 17,000 點買入 1 手台指期,但到收盤時未平倉。若當日結算價為 17,030 點。

  • 盈虧 = (17,030 – 17,000) × 1 手 × 200 元/點 = 6,000 元。

這 6,000 元是您今日的「浮動盈虧」。這筆金額會反映在您的保證金帳戶中,可能是增加可用資金,也可能要求您補繳保證金。

情境三:上一交易日持倉,今日平倉

如果您在昨日已持有股指期貨部位,並選擇在今日進行平倉,那麼您這次交易的「平倉盈虧」將不再與原始開倉價直接比較,而是與「昨日結算價」進行比較。這是因為昨天的「浮動盈虧」已經透過結算反映在您的帳戶上,今天的盈虧是從昨天的基礎上計算的。

  • 盈虧 = (賣價 – 昨日結算價) × 手數 × 合約乘數

舉例:您昨日持有 1 手台指期,昨日結算價為 17,030 點。今日您以 17,080 點賣出平倉。

  • 盈虧 = (17,080 – 17,030) × 1 手 × 200 元/點 = 10,000 元。

這 10,000 元是您今日的「平倉盈虧」。理解這兩種情境下的「盈虧計算」,對於您掌握期貨的每日結算機制與資金流動至關重要。您是否曾經疑惑過,為何平倉後的獲利或虧損,與您最初的開倉價格似乎有所「出入」呢?答案就藏在每日的結算價中。

股指期貨盈虧情境四:持續持倉的策略評估

當您對市場趨勢有著較為長期的判斷,選擇讓股指期貨部位從上一交易日延續到今日,並且今日也未平倉,繼續持有,這便是第四種重要的盈虧計算情境。這種情況下,您的「浮動盈虧」會不斷地根據每日的市場變化而動態更新,反映您持倉部位的最新價值。這對於需要長期趨勢追蹤的交易者來說,是理解其投資組合表現的關鍵。

其計算方式如下:

  • 盈虧 = (今日結算價 – 昨日結算價) × 手數 × 合約乘數

這個公式的邏輯在於,前一日的盈虧已經透過昨日的結算價反映完成。因此,今日的「浮動盈虧」只計算從昨日結算價到今日結算價之間的變動。這確保了盈虧的連續性與正確性,避免重複計算。

讓我們透過一個股指期貨多頭持倉的案例來貫穿這幾種計算:

  • 假設您在 T 日 (交易日) 買入 1 手滬深300股指期貨 (假設合約乘數為 300 元/點),開倉價為 3,800 點。
  • T 日收盤,未平倉: 當日結算價為 3,820 點。
    • T 日浮動盈虧 = (3,820 – 3,800) × 1 手 × 300 元/點 = 6,000 元。
  • T+1 日開盤,繼續持倉: T+1 日結算價為 3,850 點。
    • T+1 日浮動盈虧 = (3,850 – 3,820) × 1 手 × 300 元/點 = 9,000 元。
  • T+2 日開盤,平倉賣出: 最終平倉價為 3,840 點。
    • T+2 日平倉盈虧 (從 T+1 結算價計算) = (3,840 – 3,850) × 1 手 × 300 元/點 = -3,000 元。

這顯示了每日結算如何不斷調整您的帳面盈虧。精準掌握這些「盈虧計算」方式,是您在期貨市場中進行「風險管理」與「財經決策」的基礎。您是否感受到,期貨的「盈虧計算」比股票更加細膩呢?這是因為期貨的槓桿特性,使得其盈虧變化必須更加即時與精確。

期權盈虧計算:掌握盈虧平衡點的奧秘

期權 (Options) 的「盈虧計算」相較於股票和期貨,其複雜度再次提升。它不僅涉及標的價格、行權價格、權利金,還牽涉到時間價值、波動率等多元因素。然而,對於期權交易者而言,理解並掌握「盈虧平衡點」,是解鎖期權策略的關鍵,它能幫助您在入場前便清晰預見何種情況下能夠不虧不賺,進而規劃您的最大潛在收益與風險。

期權本質上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買方支付「權利金」取得在未來特定時間以特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資產的權利。賣方收取權利金,則承擔相應的義務。

期權盈虧平衡點的計算:

「盈虧平衡點」是標的資產價格達到某一點位時,您的期權策略剛好不賺不賠。這是判斷一個期權頭寸是否盈利的基準。

  • 買入認購期權 (Long Call) 盈虧平衡點 = 行權價格 + 權利金

當您買入一份認購期權,您付出了一筆權利金。為了獲利,標的價格必須上漲超過您的「行權價格」加上您支付的「權利金」,才能開始盈利。例如,行權價格 17,000 點的認購期權,支付權利金 100 點,那麼盈虧平衡點就是 17,000 + 100 = 17,100 點。

  • 買入認沽期權 (Long Put) 盈虧平衡點 = 行權價格 – 權利金

當您買入一份認沽期權,您預期標的價格會下跌。標的價格必須跌破您的「行權價格」減去您支付的「權利金」,您才能開始獲利。例如,行權價格 17,000 點的認沽期權,支付權利金 100 點,那麼盈虧平衡點就是 17,000 – 100 = 16,900 點。

對於賣出認購期權 (Short Call)賣出認沽期權 (Short Put) 而言,其盈虧平衡點的計算方式與買方相同,但盈虧的方向卻是相反的。賣方收取權利金,期望標的價格不要觸及其行權價格,若標的價格越過平衡點,賣方將開始虧損。

除了這些基本策略,期權還有多種組合策略,例如「備兌開倉」或「保險策略」,這些策略的「盈虧計算」會更為複雜,需要考量多個期權合約甚至現貨部位的綜合影響。但無論策略多麼精巧,其核心都脫離不了對「權利金」、「行權價格」與「標的價格」的深度理解。您是否曾被期權的複雜性所嚇退?透過對「盈虧平衡點」的掌握,您將能找到進入期權世界的切入點。

企業經營的生命線:盈虧平衡點的策略價值

從個人投資的微觀世界轉向企業經營的宏觀視野,「盈虧平衡點」同樣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這個關鍵指標不僅是財務分析的工具,更是企業主制定「財經決策」、評估業務可行性、規劃未來發展策略不可或缺的基石。如果說投資者的盈虧計算是衡量一次戰役的成敗,那麼企業的「盈虧平衡點」便是衡量一場持久戰役的底線。

何謂「盈虧平衡點」?簡而言之,它是指企業的「總收入」剛好等於「總成本」時的銷售量或銷售額。在這個點上,企業既沒有利潤,也沒有虧損。它是企業能夠「損益兩平」的最低營運標準。想像一下,當您在經營一家咖啡店,您需要賣出多少杯咖啡,才能剛好支付店租、員工薪資、咖啡豆成本等所有開銷呢?這個數字就是您的「盈虧平衡點」。

要計算「盈虧平衡點」,我們必須清晰區分企業的兩大類成本:

  • 固定成本 (Fixed Costs):不隨生產或銷售量變化而變動的成本,例如廠房租金、機器設備折舊、管理人員薪資等。無論您生產多少產品,這些成本都必須支付。
  • 變動成本 (Variable Costs):隨生產或銷售量變化而變動的成本,例如原材料成本、生產工人工資、產品包裝費用等。生產越多,變動成本越高。

理解這兩種成本的特性,是您準確計算「盈虧平衡點」的前提。企業主透過掌握自身的「盈虧平衡點」,可以清楚知道需要達到多少銷售量才能避免虧損,進而設定實際可行的銷售目標,並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對於外部的貸款機構和潛在投資者而言,「盈虧平衡點」分析也是評估一家企業財務健康狀況與投資潛力的重要參考依據。您是否知道您的企業需要達到多少銷售額才能開始獲利呢?這正是「盈虧平衡點」能告訴您的答案。

成本項目 金額 (元) 類型
店租 30,000 固定成本
原料成本 50,000 變動成本
人工成本 20,000 變動成本

深入解析:盈虧平衡點的兩種計算方式與影響因素

了解「盈虧平衡點」的定義與構成要素後,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其具體的「盈虧計算」方式。通常,我們可以透過兩種主要途徑來計算盈虧平衡點:一是按銷售產品數量,二是按總銷售額。這兩種方式能從不同角度幫助您分析企業的營運狀況。

一、按銷售產品數量計算盈虧平衡點:

這種計算方式直接告訴您需要銷售多少單位產品才能達到損益兩平。其公式為:

  • 盈虧平衡點 (數量) = 總固定成本 / (產品單價 – 每單位變動成本)

這裡的(產品單價 – 每單位變動成本),我們稱之為「單位貢獻毛利」「單位邊際貢獻」。它代表每銷售一個單位產品,能為企業貢獻多少利潤來彌補固定成本。當所有固定成本被彌補後,企業就開始盈利了。

例如:一家製造商總固定成本 500,000 元,其產品單價 100 元,每單位變動成本 60 元。

  • 盈虧平衡點 (數量) = 500,000 / (100 – 60) = 500,000 / 40 = 12,500 單位。

這表示該製造商需要銷售 12,500 單位產品才能達到損益兩平。

二、按總銷售額計算盈虧平衡點:

這種方式則告訴您需要達到多少銷售總額才能損益兩平,對於多產品線或服務業企業尤其適用。其公式為:

  • 盈虧平衡點 (銷售額) = 總固定成本 / (總貢獻毛利 / 總銷售額)
  • 或者簡化為:盈虧平衡點 (銷售額) = 總固定成本 / 貢獻毛利率

「貢獻毛利率」是指每賣出一百元的銷售額,有多少比例可以用來彌補固定成本並創造利潤。

影響盈虧平衡點的因素:

「盈虧平衡點」並非一成不變,它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 產品或服務價格的變化:若提高售價,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單位貢獻毛利增加,盈虧平衡點數量會降低。
  • 銷售量的變化:若能有效提升銷售量並超過盈虧平衡點,企業自然會獲利。
  • 固定成本或變動成本的變化:若固定成本上升,盈虧平衡點會提高;若變動成本降低,單位貢獻毛利增加,盈虧平衡點會降低。

因此,企業主應持續監控這些變數,並根據市場環境變化,靈活調整定價策略、銷售目標與成本控制措施。精準的「盈虧計算」與對「盈虧平衡點」的深刻理解,是您在經營之路上避免盲目、穩步前行的不二法門。您是否定期檢視您的企業「盈虧平衡點」呢?

企業稅務規劃:公司合併與盈虧互抵的稅務智慧

從個人投資與企業經營的層面,我們將視野擴展到企業的稅務規劃。在企業併購與重組的複雜情境中,「盈虧互抵」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稅務優惠政策,它能有效降低合併後新公司的稅務負擔,提升合併的經濟效益。對於企業而言,這不僅僅是會計數字的調整,更是一項精密的「財經決策」與「稅務規劃」。

在台灣,依據《企業併購法》的相關規定,公司合併後,存續或新設公司可以將消滅公司於合併前各期依所得稅法規定計算之虧損,自合併年度之當年度純益額中扣除。這項規定旨在鼓勵企業進行合理的整合,提升產業競爭力,並給予因併購行為而產生的稅務利益。

想像一下,兩家公司決定合併,其中一家公司過去曾累積了可觀的營運虧損,而另一家則表現良好、持續獲利。若沒有「盈虧互抵」的機制,虧損公司過去的虧損將無法被利用,而獲利公司仍需繳納全額營所稅。然而,透過「盈虧互抵」政策,合併後的新公司可以將虧損公司的舊有虧損額,用來沖抵新公司未來的應稅所得,從而合法地減少應繳納的「營所稅」。這對於促進企業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然而,這項政策的適用並非毫無限制。最關鍵的原則之一,便是虧損扣除的金額需按照合併後「股權比率」重新計算。這代表著,不是所有舊有虧損都能全額扣除,而是需要根據參與合併各方的股權分配情況進行精確的調整。此外,虧損必須是在虧損發生年度起十年內可扣除,這也為企業的「稅務規劃」設定了時間框架。

理解「盈虧互抵」的精髓,對於參與併購或計畫重組的企業主而言,是提升交易價值的關鍵。這不僅能幫助您更好地評估併購標的,更能提前規劃合併後的稅務效益,將「盈虧計算」的思維從單純的經營面延伸到策略性的稅務管理。您的企業是否曾考慮透過併購來優化稅務結構呢?「盈虧互抵」正是其中的重要環節。

盈虧互抵的實務運作:股權比率的關鍵性

「盈虧互抵」在稅務實務操作中,其核心挑戰往往落在「股權比率」的精確計算與適用上。儘管《企業併購法》提供了虧損扣除的法源依據,但若未能嚴格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合併後的股權比率,便可能導致稅務申報的錯誤,進而面臨國稅局的調整與補稅。因此,對於企業財務與會計人員而言,深入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企業併購法》第43條明確指出,合併後公司的虧損扣除額,應按「合併前各參與合併公司股東原持有股份之股權比率」,計算其可扣除之虧損金額。這意味著,並非簡單地將兩家公司的虧損加總。舉例來說,若A公司與B公司合併,A公司為獲利公司,B公司為虧損公司,合併後若B公司股東在新公司中的股權佔比為 30%,則B公司過去的虧損,在新公司中可抵減的金額,最多只能是其虧損額的 30%。

這項規定旨在防止企業透過不合理的併購行為,純粹以稅務優惠為目的,大量吸收累積虧損,以規避應納稅額。因此,稅務機關在審核企業申報的「盈虧互抵」時,會非常嚴謹地審視股權結構與其對虧損扣除額的影響。準確的「股權比率」計算,是確保企業符合「營所稅」法規的基石。

此外,虧損扣除的有效期限也是需要注意的實務細節。根據稅法規定,虧損發生年度起,十年內可扣除。這表示,企業必須在有效期限內將虧損充分抵減,否則超過期限的虧損將無法再被利用,這無疑對企業的「稅務規劃」帶來了時間壓力。因此,精確掌握每一年度的虧損金額、發生年度以及其可抵減的剩餘期限,是企業財務部門不可或缺的管理任務。

透過對「股權比率」的精確掌握與期限管理,企業才能合法有效地利用「盈虧互抵」的稅務利益,實現合併的策略目標。忽略這些細節,就如同航行中沒有計算潮汐,最終可能讓您的船隻擱淺。您是否已審視過您的企業在合併後的「盈虧互抵」潛力,並確保其計算的合規性呢?

實務案例警示:避免稅務申報誤區

理論與實務之間總存在著落差,尤其在稅務申報這種細節決定成敗的領域。即便我們對「盈虧互抵」的原則和「股權比率」的計算瞭然於胸,實際操作中的疏忽或理解偏差,仍可能導致嚴重的稅務問題。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過去就曾公布相關案例,明確警示企業若未依規定計算,將面臨補稅加計利息的後果,這對企業的「財經決策」無疑是一大打擊。

我們來看一個假設的實務案例

A公司(虧損公司)與B公司(獲利公司)進行合併。合併後,B公司為存續公司,A公司消滅。依據合併契約,A公司原股東在合併後新B公司中的股權比率僅占 20%。

假設A公司在合併前累積了 5,000 萬元的可扣除虧損。正確的「盈虧互抵」計算應為:5,000 萬元 × 20% = 1,000 萬元。這表示合併後的新B公司,在當年最多只能從其「純益額」中扣除 1,000 萬元的A公司虧損。

然而,若新B公司在申報「營所稅」時,錯誤地將A公司 5,000 萬元的虧損全數申報抵減,那麼稅務機關在查核後,會發現有 4,000 萬元 (5,000 萬 – 1,000 萬) 的虧損抵減是不符合規定的。結果呢?國稅局將會核定補稅,並且還會依《所得稅法》規定加計利息。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稅務負擔,更可能影響企業的聲譽,並引發更多稽查。

這個案例清晰地告訴我們,在執行「盈虧互抵」的「稅務規劃」時,務必嚴格依循法規,精確計算「股權比率」。專業的稅務顧問和會計師在此時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能協助企業避免潛在的稅務風險,確保所有申報都具備「合法合規性」。

因此,當您在規劃企業併購或重組時,請務必將「盈虧互抵」的細節納入考量,並尋求專業協助,以確保您的「盈虧計算」與「稅務規劃」萬無一失。畢竟,省下的每一分稅,都是企業實實在在的純益。您是否已將稅務風險納入您的「財經決策」考量呢?

結語:精準掌握盈虧,邁向穩健獲利之路

綜觀我們今天所探討的內容,從個人投資的股票、股指期貨與期權的精細「盈虧計算」,到企業經營的「盈虧平衡點」管理,乃至於公司層面的「盈虧互抵」稅務策略,無不強調「盈虧計算」在財經活動中的核心地位。

這項能力不僅僅是衡量績效的單純標準,它更是一套強大的工具,引導我們做出更為明智且具前瞻性的「財經決策」。對於投資者而言,精準的「盈虧計算」能幫助您評估每次交易的實際回報,有效進行「風險管理」,並優化您的投資組合。對於企業主而言,掌握「盈虧平衡點」能讓您對經營成本有更深的認識,協助您制定合理的定價策略、銷售目標,並實施有效的成本控制。而了解「盈虧互抵」的稅務智慧,則能讓企業在重組與併購中,合法地最大化稅務效益。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下,無論市場如何波動,無論挑戰如何艱鉅,全面理解並熟練運用這些「盈虧計算」的知識,將使您在金融的航程中,擁有更清晰的航線圖,更穩固的壓艙石。我們衷心期盼,透過本文的學習,您能將這些專業知識內化為您自身的財務智慧,從而掌握獲利的關鍵,穩健地邁向您的財富目標。願您在財經大海中,乘風破浪,持續獲利。

盈虧計算常見問題(FAQ)

Q:盈虧計算的重要性是什麼?

A:盈虧計算能幫助投資者和企業主評估其財務狀況,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和經營策略。

Q:如何計算股指期貨的盈虧?

A:股指期貨的盈虧計算基於賣價與買價的差異,並乘以手數和合約乘數。

Q:企業如何應用盈虧平衡點進行經營?

A:企業可透過盈虧平衡點了解需達到的銷售量以避免虧損,並制定相應的銷售目標及成本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