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ve 意思】多重語意與中文翻譯總覽

英語中的「passive」一詞涵蓋了豐富的層面,它不僅能形容某種靜止或接受的狀態,還延伸到性格特質,甚至是語法規則的核心。無論是用來描述個體的被動風格,還是探討被動語態的應用,都需要細細拆解其多樣含義。只有徹底搞懂這些差異,才能在英語表達中游刃有餘。這篇文章將從形容詞的視角出發,剖析「passive」的定義、實際運用以及對應的中文表達,幫助你奠定穩固的詞彙基礎。

一幅插圖,描繪一個人被動觀察語言與語法相關情境,周圍浮現各種含義,呈現沉思姿態

Passive 作為形容詞的核心定義與中文翻譯

當「passive」用作形容詞時,它通常傳達出一種不主動介入或順勢接受的意涵。以下是其主要定義,以及相應的中文翻譯和解釋:

* **不活躍的;被動的**:這強調一種缺乏主動參與的狀態,人們往往只是靜觀其變,而不試圖改變現況。
* 例如:他在會議中採取了被動的立場。(He took a passive role in the discussion.)
* **消極的;順從的**:描述對周遭影響缺乏回應或抗議的態度,總是讓他人主導而不發聲。
* 例如:她因太過順從,未能為自己辯護而備受指責。(She was criticized for being too passive and not standing up for herself.)
* **逆來順受的;忍受的**:面對逆境時選擇默默承受,而不是積極反抗。
* 例如:他對不公待遇的順從態度,讓周遭人都嚇了一跳。(His passive acceptance of the unfair treatment surprised everyone.)
* **被動的**:特別在語法脈絡中,指的是動作的接受方,而不是執行者。
* 例如:當主語承受動作時,就會用到被動動詞形式。(A passive verb form is used when the subject receives the action.)

這些翻譯雖然有重疊,但各自捕捉了「passive」在不同情境下的細微差別,值得在學習時多加留意。

Passive 的常見用法與實用例句

要真正活用「passive」,最好透過情境來觀察它的表現。以下列出幾種典型應用,並配以實例,讓你能輕鬆套用在日常英語中。

* **不活躍或被動的參與方式**
* 例如一:這家公司偏好被動投資,注重長期增值而非頻繁買賣。(The company has a passive investment strategy, focusing on long-term growth rather than active trading.)
* 例如二:面對危機,政府仍舊保持低調回應。(Despite the urgent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remained largely passive.)
* **消極或順從的行為模式**
* 例如三:她對伴侶在家事上的消極心態感到厭煩。(She was tired of her partner’s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household chores.)
* 例如四:別總是這麼被動,多說出你的看法吧。(Don’t be so passive; you need to voice your opinions more often.)
* **逆來順受或忍受的個性特點**
* 例如五:他的順從性格,讓他輕易成為霸凌對象。(His passive nature made him an easy target for bullies.)
* 例如六:經過長久的消極抗爭,社區終於轉向主動作為。(After years of passive resistance, the community finally decided to take direct action.)
* **技術或物理層面的被動機制**
* 例如七:被動太陽能系統透過直接吸收陽光來產生熱量,不需額外泵浦。(Passive solar heating systems collect heat directly from the sun without mechanical pumps.)
* 例如八:裝置內建被動冷卻功能,靠自然氣流運作而非風扇。(The device has a passive cooling mechanism, relying on airflow rather than fans.)

這些例子不僅展示了「passive」的多面性,還能幫助你聯想實際場景,從而強化記憶。

一幅插圖,顯示一個人在群體討論中呈現非活躍或接受姿態,與積極參與者形成對比,象徵passive作為形容詞的核心定義

Passive 的同義詞與反義詞解析

除了單詞本身,了解相關的同義詞和反義詞也能豐富你的表達選擇,讓語意更精準。

* **常見同義詞**:
* **不活躍的 (Inactive)**:突出沒有動作或參與的靜止感。
* **順從的 (Submissive)**:強調屈從他人意願的傾向。
* **逆來順受的 (Resigned)**:帶有無可奈何的接受意味。
* **服從的 (Compliant)**:表示願意遵循規則或他人指示。
* **漠不關心的 (Nonchalant)**:有時描述對事務的被動忽視。

* **常見反義詞**:
* **活躍的 (Active)**:最直接的對立,代表主動投入。
* **自信的 (Assertive)**:指大膽表達觀點和需求。
* **主動的 (Proactive)**:強調預先行動以防問題。
* **有活力的 (Dynamic)**:形容充滿動力和轉變。
* **投入的 (Engaged)**:表示積極參與事務。

每一個詞都有獨特的語氣,例如「submissive」更偏向服從,而「resigned」則透露出些許無奈。透過比較,你能根據情境挑選最適合的詞彙。

【被動語態 Passive Voice】語法核心概念與結構

在英語學習中,被動語態無疑是個關鍵環節。它能巧妙調整句子的焦點,從執行者轉向受影響的一方,這對寫作和表達都大有幫助。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專業人士,熟練運用被動語態都能讓你的語言更靈活精準。

一幅插圖,呈現各種情境如被動投資圖表、平靜政府官員、消極態度個體,以及房屋上的被動太陽能板

什麼是被動語態?概念與基本要素

被動語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讓動作接受者成為主角的句型結構。當你想淡化誰做了事,而強調事被如何處理時,它就派上用場了。

被動語態依賴兩個主要元素:

1. **be 動詞**:需依據時態、主語的人稱和數量來變化,例如 am、is、are、was、were、been 或 being。
2. **過去分詞**:動詞的第三形態,通常規則動詞加 -ed,不規則則有特定形式,如 eaten、written 或 seen。

標準句型為:動作接受者(主語) + be 動詞 + 過去分詞 + (by + 動作執行者)。

例如,主動句:學生寫了那篇論文。(The student wrote the essay.)
被動句:那篇論文是由學生寫的。(The essay was written by the student.)

這裡,「essay」從受詞變成主語,「wrote」轉為「was written」,而執行者「student」則可選用 by 短語補充。這種轉換讓句子更注重結果,而非過程。

被動語態的句型構成與時態變化

被動語態適用於多種時態,下面表格整理了主動與被動的對照,以及具體例子,方便你一目了然。

| 時態 (Tense) | 主動語態句型 (Active Voice) | 被動語態句型 (Passive Voice) | 例句 (Example) |
| :————— | :——————————————- | :——————————————- | :—————————————————————————————————————- |
| **簡單現在式** | S + V (s/es) + O | S + am/is/are + Vpp + (by O) | *Active:* People **speak** English worldwide.
*Passive:* English **is spoken** worldwide. |
| **現在進行式** | S + am/is/are + V-ing + O | S + am/is/are + being + Vpp + (by O) | *Active:* She **is writing** a novel.
*Passive:* A novel **is being written** by her. |
| **簡單過去式** | S + Ved/V2 + O | S + was/were + Vpp + (by O) | *Active:* The police **caught** the thief.
*Passive:* The thief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
| **過去進行式** | S + was/were + V-ing + O | S + was/were + being + Vpp + (by O) | *Active:* They **were building** a new bridge.
*Passive:* A new bridge **was being built** by them. |
| **簡單未來式** | S + will + V + O | S + will be + Vpp + (by O) | *Active:* Someone **will clean** the room.
*Passive:* The room **will be cleaned**. |
| **未來進行式** | S + will be + V-ing + O | S + will be + being + Vpp + (by O) | *Active:* He **will be delivering** the package.
*Passive:* The package **will be being delivered** by him. |
| **現在完成式** | S + have/has + Vpp + O | S + have/has + been + Vpp + (by O) | *Active:* They **have repaired** the car.
*Passive:* The car **has been repaired**. |
| **過去完成式** | S + had + Vpp + O | S + had + been + Vpp + (by O) | *Active:* She **had finished** the report.
*Passive:* The report **had been finished** by her. |
| **未來完成式** | S + will have + Vpp + O | S + will have + been + Vpp + (by O) | *Active:* We **will have completed** the project.
*Passive:* The project **will have been completed**. |
| **帶情態助動詞** | S + modal + V + O | S + modal + be + Vpp + (by O) | *Active:* You **must submit** the form.
*Passive:* The form **must be submitted**. |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進行式或完成進行式的被動形式雖然語法正確,但實務上很少見,通常會換成其他簡潔表達來取代。

主動與被動:如何分辨與轉換語態?

分辨主動與被動語態,以及如何轉換它們,是提升語法技巧的基礎。

**分辨方法:**

1. **檢查主語角色**:若主語是動作執行者,則為主動;若為接受者,則是被動。
2. **留意 be + 過去分詞**:這是判斷被動的明顯特徵。
3. **觀察 by 短語**:被動句常以 by + 執行者結尾,雖非必要。

**主動轉被動步驟(以 “The cat ate the mouse.” 為例):**

1. 辨識元素:主語 The cat(執行者)、動詞 ate、受詞 the mouse(接受者)。
2. 受詞升主語:The mouse 成為新主語。
3. 調整動詞:原過去式 ate 轉為 was eaten(單數主語,過去時)。
4. (選用)加 by:The mouse was eaten by the cat。

**練習:轉換以下主動句為被動。**

1. She paints beautiful pictures.
2. The students are reading the books.
3. Someone has stolen my wallet.

**答案:**

1. Beautiful pictures are painted by her.
2. The books are being read by the students.
3. My wallet has been stolen.

透過反覆練習,你會發現轉換變得直覺化。

被動語態的實用情境:何時該用、何時該避免?

被動語態絕非多餘的語法工具,它在特定場合能帶來清晰與專業感。但要知道何時用、何時避開,才能讓你的寫作更得體。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它的應用時機,以及在不同文體中的差異。

被動語態的常見使用情境與目的

被動語態的核心作用是轉移注意力,從「誰做」到「何事被做」,這在許多寫作需求中頗為實用。

* **執行者不明或無關緊要**:如果不知誰執行動作,或這部分不值一提時,被動就很合適。
* 例如:窗戶昨晚壞了。(The window was broken last night. — 不知壞手誰。)
* 例如:我的車不見了!(My car has been stolen! — 重點在車子丟失。)
* **突出接受者**:想讓讀者聚焦於受影響的對象時。
* 例如:美國在 1492 年由哥倫布發現。(America was discovered by Columbus in 1492. — 強調美國的發現。)
* **營造客觀正式氛圍**:在學術、科學或新聞中,被動能去除個人痕跡,顯得中立。
* 例如:實驗在嚴格控制下執行。(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 無需指明執行人。)
* 例如:該部門公布了新規定。(New regulations have been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 聚焦規定本身。)
* 如 Purdue Online Writing Lab (OWL) 所言,在科學寫作裡,被動常用來描述方法與結果,強化客觀性。
* **規避責任或指責**:不想直指誰該負責時。
* 例如:流程中出現了失誤。(Mistakes were made during the process. — 避免說「我們錯了」。)
* 例如:文件位置搞錯了。(The documents were misplaced. — 不點名誰的疏忽。)

這些情境顯示,被動語態能精準服務表達意圖,尤其在正式場合。

被動語態在不同文體中的應用差異

語態選擇不僅關乎正確,還牽涉風格與讀者感受。

* **學術寫作**:在研究論文的「方法」與「結果」區,被動語態盛行,能維持嚴謹中立,將焦點置於過程而非個人。
* 例如(方法):資料以分層隨機抽樣法蒐集。(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 例如(結果):兩組間觀察到顯著差異。(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話雖如此,過多被動可能讓文章顯得拖沓。當今趨勢鼓勵在「討論」或「結論」用主動,提升可讀性與活力。
* **新聞報導**:標題與本文常借被動突出事件,忽略執行者若無關。
* 例如:新政策上路,應對通膨。(A new policy has been implemented to address inflation.)
* 例如:嫌犯在現場附近落網。(The suspect was apprehended near the crime scene.)
* **日常對話與商業溝通**:這裡主動語態更討喜,因為它直接有力。被動偶爾用於禮貌迴避,如壞消息。
* 例如(主動,直接):我們下週審核你的申請。(We will review your application next week.)
* 例如(被動,間接):你的申請將於下週審核。(Your application will be reviewed next week.)
* 但在非正式場合,過度被動可能聽來生硬或閃躲。

總之,選用語態時,考量目的、讀者與語氣最重要。 劍橋詞典 指出,若執行者明確且需強調,用主動;若無關或避提,則被動為佳。

【延伸概念】Passive Aggressive 行為解析與應對

離開純語法範疇,「passive」還衍生出心理學層面的應用,如「passive aggressive」。這種行為在人際中常見,卻常被忽略其潛在衝突。了解它,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關係。

Passive Aggressive 是什麼?被動攻擊的定義與特徵

「Passive aggressive」,或稱被動攻擊,是一種迂迴表達不滿的方式。個體避開直球對抗,改用隱晦手段洩憤或反抗,常源自無法直接抒發情緒的內在障礙,如童年經歷或衝突恐懼。

**典型特徵包括:**

* **拖延**:對不喜任務,故意延後完成。
* **低效率**:執行動作時裝作疏忽,實為抗議。
* **假忘**:假裝記不住承諾,以逃責。
* **抱怨**:不停嘮叨不公,卻不求解。
* **沉默抗議**:用冷戰或無視傳達怒氣。
* **裝無辜**:被質疑時裝傻否認意圖。
* **隱晦諷刺**:借幽默或曖昧話刺人。
* **表面同意暗中破壞**:嘴上應諾,行動上搞鬼。

這些行為雖不張揚,卻能悄然損害信任。

Passive Aggressive 行為的常見表現與情境

這種模式橫跨各種關係,帶來隱形壓力。

* **家庭層面:**
* **伴侶間**:一方不滿卻不說,改用遲到或忽略家務表達。如妻子要丈夫洗碗,他答應卻拖到半夜,還留髒痕。
* **親子間**:孩子對管教生悶氣,故意磨蹭作業或製造混亂,讓父母氣憤卻難以歸責。
* **職場環境:**
* **同事互動**:不滿對方,卻在會議隱瞞資訊或背後中傷。
* **上下關係**:員工對指示不服,透過延期或「意外」錯誤回擊。如主管要週五交報告,員工推說檔案出問題。
* Psychology Today 解釋,這類行為的核心是迴避正面衝突,卻以間接攻擊達目的。
* **一般人際:**
* 友人意見分歧,一方不直說,改為疏離或在圈內抱怨。
* 社交時,用含糊回應或輕諷掩蓋真意。

被動攻擊看似溫和,實則讓對方困惑沮喪,阻礙溝通。及早辨識,能及時化解。

總結與學習建議

「Passive」的世界遠超表面,它從形容詞的被動狀態,延伸到語法被動語態,再到心理被動攻擊,都展現了語言的深度。透過這些層面,你不僅能強化英語詞彙與結構,還能更敏銳察覺人際細節。

在詞彙部分,我們檢視了「passive」的諸多面向,如不活躍、消極或順從,並以例句和同反義詞深化理解。語法上,被動語態的建構、時態轉換與轉化技巧,讓你掌握其精髓。更關鍵的是,它不是禁忌,而是特定情境下的利器,如不明執行者或需客觀時。最後,探討被動攻擊揭示了其在關係中的隱藏影響。

英語學習靠持續實踐。建議你在閱讀或寫作時,留意「passive」與被動語態的出現,試想改用主動會有何變。參考如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等資源,或多讀多元英文,能帶來更全面進步。

常見問題 (FAQ)

Passive 作為形容詞,主要有哪些中文意思?

「Passive」作為形容詞,主要有「不活躍的、被動的」、「消極的、順從的」、「逆來順受的、忍受的」以及在語法上指「被動的」等意思。它通常描述一種缺乏主動性、接受或承受的狀態。

「被動語態 (Passive Voice)」是什麼?它和主動語態有什麼不同?

被動語態是一種語法結構,強調動作的承受者,而非動作的發出者。其基本結構是「be 動詞 + 過去分詞」。
主動語態 (Active Voice) 則強調動作的發出者,其主語就是執行動作的人或物。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句子的焦點:主動語態的焦點是「誰做了什麼」,而被動語態的焦點是「什麼被做了」或「誰被做了」。

要如何將一句主動語態的英文句子轉換成被動語態?

轉換步驟如下:

  • 將主動句的受語 (object) 變成被動句的主語 (subject)。
  • 根據新的主語和原動詞的時態,使用正確的 be 動詞,並將原動詞轉換為過去分詞。
  • (可選)將原主動句的主語變成「by + 名詞/代名詞」的形式,放在句尾。

例如:「The boy kicked the ball.」轉換為被動語態是:「The ball was kicked by the boy.」

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被動語態會比主動語態更合適?

被動語態在以下情況更為合適:

  • 當動作的發出者不明、不重要或顯而易見時。
  • 當你希望強調動作的承受者或動作本身時。
  • 在學術、科學寫作或新聞報導中,為了保持客觀性、正式性和中立語氣。
  • 當你希望避免指責或推卸責任時。

「Passive aggressive」是什麼意思?它和一般的「被動」有何區別?

「Passive aggressive」中文譯為「被動攻擊性」,是一種以間接、隱晦而非直接衝突的方式表達敵意、憤怒或反抗的行為模式。它與一般「被動」的區別在於,一般的「被動」可能僅指缺乏主動性或順從,而「被動攻擊性」則帶有潛在的惡意和操縱性,透過消極手段來表達不滿或控制他人。

被動語態在不同時態下(如現在完成式、過去進行式)的句型會如何變化?

被動語態會根據時態改變 be 動詞的形式:

  • **現在完成式:** S + have/has + been + Vpp (例:The report has been finished.)
  • **過去進行式:** S + was/were + being + Vpp (例:A new bridge was being built.)
  • **未來式:** S + will + be + Vpp (例:The room will be cleaned.)

其他時態的變化請參考文章中的表格。

如何快速判斷一個句子是主動語態還是被動語態?

最快的方法是檢查句子的動詞結構:

  • 如果動詞包含「be 動詞 + 過去分詞」的形式,且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那麼就是被動語態。
  • 如果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且動詞沒有「be + 過去分詞」的結構,則通常是主動語態。

除了「被動」和「被動語態」,「passive」還有哪些常見的延伸片語或用法?

除了核心定義和被動語態,「passive」常見的延伸用法包括:

  • **Passive income (被動收入)**:不需主動投入時間就能持續獲得的收入,如租金、股息。
  • **Passive resistance (被動抵抗)**:透過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表達反對。
  • **Passive smoking (被動吸菸)**:吸入他人吸菸所產生的煙霧。
  • **Passive aggressive (被動攻擊性)**:一種間接表達敵意的行為模式。

學術寫作中,是否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被動語態?

不完全是。在學術寫作中,被動語態在某些部分(如「方法」和「結果」)非常有用,因為它能保持客觀性,將重點放在研究過程和發現上。然而,過度使用被動語態可能導致語句冗長、模糊。現代學術寫作鼓勵在適當情況下使用主動語態,尤其是在「討論」和「結論」部分,以提高清晰度和可讀性。

有哪些常見的被動語態使用錯誤,應該如何避免?

常見錯誤包括:

  • **語氣冗長或模糊:** 過度使用被動語態可能使句子失去力量和清晰度。應在能使用主動語態且更清晰時優先使用。
  • **誤用時態:** 被動語態的 be 動詞必須與句子時態和主語保持一致。
  • **省略重要訊息:** 有時動作的發出者很重要,但不應被省略,否則會造成資訊不完整。
  • **不自然的使用:** 在日常對話或非正式寫作中過度使用,會顯得語氣生硬不自然。

避免這些錯誤的關鍵是理解被動語態的真正目的,並根據語境和表達需求做出選擇。